改善焦慮與失眠 富含番紅花醛的番紅花萃取物

食品資訊 2022年12月/1月 作者/唐世昱

前言

        失眠是目前最常見的一種醫療問題,此問題對數百萬人造成長期困擾,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症狀,如抑鬱症或原發性疾病。大多數情況下, 失眠的定義是睡眠困難的個體報告,較長的睡眠潛伏期、夜間頻繁醒來、睡眠時長時間清醒,甚至頻繁的短暫喚醒都被定義為失眠的證據,而持續一年或以上是發展為抑鬱症的危險因素。在這十年中,焦慮的研究已發展為精神藥理學研究的一個關鍵領域,據觀察,患有焦慮症的人常伴有睡眠障礙,最常見的睡眠障礙是一種主觀主訴, 即無法啟動或維持睡眠,或睡眠質量和數量都較差。

        幾個世紀以來,番紅花傳統上被用來帶來快樂和幸福,緩解睡眠障礙和經前症狀。在古埃及用番紅花製作了第一款名為 kyphi 的「淡香水」助眠,透過氣味帶來平靜和安寧感,以緩解日常焦慮的情緒。因此,人們會在夜晚點上 kyphi 來消除白天的煩惱。

番紅花活性成分

        番紅花中的有效成分可透過增加非快速動眼期 ( 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 ) 的睡眠時間,並減少動物模型中的潛伏期來促進睡眠作用。已知番紅花萃取的活性成分可調節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谷氨酸和 GABA-A 神經傳導物質,這些活性成分分別是:

番紅花醛 Safranal
單萜醛揮發性化合物,番紅花特有的氣味的來源。使用富含番紅花醛的番紅花油,女性臨床研究證實了番紅花的益處:壓力顯著降低,尤其是皮質醇分泌減少。

番紅花素 Crocin
番紅花素是番紅花呈紅色的原因。在一項針對成人的臨床研究中, Fluoxetine 的益處 ( 選擇性 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藥物 ) 與番紅花素輔助使用時會增加 ( 圖一 )。

苦番紅花素 Picrocrocin
單萜糖苷,導致番紅花的苦味。是番紅花醛的前體,藉由構成一個沉睡的番紅花醛池來發揮作用,被消化就能提高番 紅花醛的產量。

其他代謝物
臨床前研究報告稱,番紅花酸 Crocetin ( 番紅花素的前體 ) 和山奈酚 Kaempferol ( 類黃酮 ) 均可減輕小鼠的焦慮症狀。

圖一 40名受試者口服補充的貝克抑鬱量表 ( BDI ) 評分

臨床研究報告

        目前已發表了多項關於番紅花的臨床研究,並支持將其用於情緒 和壓力改善,其中,大多數是用番紅花柱頭萃取標準化的番紅花醛。有研究透過漢密爾頓抑鬱量表 ( HAM-D ) 分數可知,補充番紅花萃取與 Fluoxetine 等知名藥物有相似 的功效並且與安慰劑相比,番紅花在 1 周後顯著糾正情緒波動 ( 圖二 )。

        在一項雙盲、隨機、平行組臨床研究中,為了驗證 番紅花萃取對健康個體的有效性, 針對 56 位健康但情緒低落的成年受試者,劑量以 30mg/day 的番紅花萃取與安慰劑做 2x15mg/day 的慢性實驗,實驗評估方式是透過客觀參數番紅花尿代謝物檢測、主觀參數 POMS ( 情緒狀態概況 ) 測試與 WHOQOL ( 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 ) 問卷來進行,由圖三可證明番紅花萃取與情緒改善之間的相關性。

圖二 番紅花萃取與 Fluoxetine 以及番紅花萃取與安慰劑比較
圖三 尿液中的番紅花素變化與 POMS 抑鬱評分變化顯著相關

結論

        當情緒低落時,大腦中釋放的血清素就會減少,SERT 轉運蛋白會重新獲取部分可用的血清素, 使血清素與其受體結合,傳遞積極的情緒信息來改善情緒。使用番紅花萃取後,體內產生較少的 SERT 轉運蛋白,因此得知能夠利用另外的方式重新獲取血清素來使情緒獲得改善。番紅花萃取有助於日常生活中的壓力管理、促進平靜或寧靜的感覺、放鬆,並在單次給藥後迅速應對偶發的壓力情況。

參考文獻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 Hosseinzadeh, H., & Noraei, N. B. (2009). Anxiolytic and hypnotic effect of Crocus sativus aqueous extract and its constituents, crocin and safranal, in mice. Phytotherapy research: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Devoted to Pharmacological and Toxicological Evaluation of Natural Product Derivatives, 23(6), 768-774.
  3. Möller H.J.(1999)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benzodiazepines. J. Clin. Psychopharmacol. ;19:2s–11s. doi: 10.1097/00004714-199912002- 00002.
  4. Roth T. Insomnia(2007) Definition, prevalence, etiology, and consequences. J. Clin. Sleep Med. ;3:S7–S10. doi: 10.5664/jcsm.26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