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 林凱翔 營養師

在現代高度數位化的生活中,我們的眼睛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長時間盯著螢幕、缺乏戶外活動,再加上飲食精緻化,造成視力退化的年齡層不斷下修,尤其在台灣,眼睛健康問題已成為全民關注的重要議題。本文將從台灣人眼睛健康的現況出發,延伸探討葉黃素與玉米黃素對於視力保健的益處,並提供科學建議的每日攝取量,幫助民眾透過營養保健維護視力。
台灣眼睛健康現況與未來趨勢
根據國民健康署與各大醫療機構的研究調查,台灣民眾的近視盛行率居全球之冠,近視已非僅侷限於青少年,更逐漸延伸至兒童與幼童。統計顯示,18 歲以下青少年的近視盛行率高達 87.2%,其中高度近視者(度數超過 500 度)在國中三年級已超過 28%。而令人憂心的是,近視的發生年齡不斷提前,部分幼兒園大班學生即已出現視力問題,反映出現代兒童長時間接觸 3C 產品、戶外活動時間不足的嚴重性。
隨著社會邁向高齡化,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視力相關退化性疾病如白內障、黃斑部病變、視網膜病變等也逐漸攀升。65 歲以上的長者中,視力模糊、夜間視力降低、閱讀困難等問題越來越常見。眼睛健康將不再只是青少年課題,而是跨世代全民健康的挑戰。
不只如此,成人族群中也出現「提早老化」的視力問題。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等 3C 設備,使得眼睛長期暴露於藍光中,增加視網膜細胞的氧化壓力,黃斑部病變的年齡有明顯下降趨勢,過去屬於 60 歲以上的眼疾,現在 30~40 歲族群已有提早發生的案例。
葉黃素與玉米黃素的營養價值與眼睛保健功效
在眾多與視力保健相關的營養素中,葉黃素(Lutein)與玉米黃素(Zeaxanthin)是最被廣泛研究與證實有效的天然成分。它們屬於類胡蘿蔔素的一種,存在於深綠色蔬菜、蛋黃、玉米與某些花卉中,但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須透過飲食或補充品攝取。
葉黃素與玉米黃素主要分布於眼睛的視網膜黃斑部,這是視力最敏銳的區域。它們可以吸收高能量藍光,阻擋其對視網膜細胞的傷害,同時具備強效抗氧化能力,能中和因光線照射所產生的自由基,減少細胞損傷與發炎反應。特別是在防止黃斑部病變、減緩視力退化、改善夜間視力與抗藍光傷害方面,效果顯著。根據美國國家眼科研究院(NEI)主導的 AREDS2 研究,建議每日補充葉黃素 10 毫克與玉米黃素 2 毫克的比例最為理想,能顯著降低黃斑部病變的風險並延緩病程。這也是目前國際間廣泛認可的「黃金比例」。
每日建議攝取量與實踐方式
針對想要保護視力的民眾,不論是兒童、上班族或銀髮族,葉黃素與玉米黃素都是值得納入每日保健計畫的重要營養素。
- 每日建議補充量:
- 葉黃素:6~10 毫克/天
- 玉米黃素:2 毫克/天
此建議量是根據目前科學研究的最佳攝取範圍,不建議過量,避免營養失衡。
- 天然來源建議:
- 深綠色蔬菜:如羽衣甘藍、菠菜、芥藍、花椰菜,每日一碗(約 100g)可提供 2~4 毫克葉黃素。
- 蛋黃:每顆蛋含約 3~0.5 毫克葉黃素,蛋黃中脂肪有助吸收。
- 玉米與南瓜:含有較多玉米黃素與部分葉黃素。
- 保健品補充原則:
- 搭配含油脂的餐點食用,有助提升吸收效果。
- 特殊族群建議:
- 兒童:建議透過天然食材為主,如深綠蔬菜與雞蛋,6 歲以上孩童可視需要補充 2~4 毫克葉黃素。
- 上班族:長時間使用電腦者建議每日補充 6~10 毫克葉黃素與 2 毫克玉米黃素,有助舒緩眼睛疲勞。
- 銀髮族:因老化造成吸收率下降,建議透過高生物利用率產品補充,並維持長期規律性攝取。
從日常做起的護眼習慣建議
除了補充營養素外,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亦是保護眼睛的重要環節:
- 每天至少 2 小時戶外活動,可減少近視進展。
- 執行「20-20-20 法則」:每用眼 20 分鐘,看 20 英尺遠處 20 秒鐘,降低眼睛疲勞。
- 減少 3C 產品連續使用時間,避免在黑暗中滑手機。
保持充足睡眠,幫助眼部細胞修復與代謝。
結語
眼睛是靈魂之窗,也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橋樑。面對台灣嚴峻的視力問題,我們不僅要及早建立良好的用眼習慣,更應從飲食與營養保健著手,適量補充葉黃素與玉米黃素,以科學方式守護視力健康。只要每天用心多一點,從兒童到長者,我們都能擁有清晰明亮的人生視野。
【參考資料】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https://www.hpa.gov.tw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https://www.cmuh.cmu.edu.tw
- 美國國家眼科研究院(NEI)AREDS2研究:https://www.nei.nih.gov/research/clinical-trials/age-related-eye-disease-studies-aredsared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