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肌少症和促進肌肉合成的明星HMB-Ca

食品資訊2021年2月/3月  作者/林凱翔

前言

        隨著台灣人口組成高齡者比例逐年上升,老年人的健康照護問題愈顯重要,由於人體的骨骼肌會隨年齡的增加而不斷地衰減,肌少症(Sarcopenia)正是容易於老年族群中發生的隱患之一,簡易的判斷方式可由日常檢視自己或家中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如發現走路漸漸遲緩、握力下降至無法打開寶特瓶蓋、行動變得吃力、容易反覆跌倒、體重無故的減輕,這些都是肌少症發生的可能現象,可於專業醫事單位做進一步的確認。

        根據研究(圖一),50歲以後,骨骼肌量平均每年減少1-2%;60歲以上慢性肌肉流失估計為30%,80歲以上約流失50%。而當肌肉減少超過30%時將影響肌肉的正常功能。

        隨著漸進式的肌肉減少與肌肉功能喪失,造成活動力下降都可能影響到生活品質,也容易產生疲勞、肥胖並提高疾病發生率風險,因此肌肉健康將成為未來的健康發展重點。

圖一、年齡與肌肉量關係圖

HMB-Ca的出現

        減緩肌少症的首要條件是加強營養素的補充及運動量,一般人的每日建議蛋白質攝取量為0.8-1.0公克/體重,而老年人的每日建議蛋白質攝取量則需提高至1.2-1.5公克/體重,且須平均分配於每餐的飲食配置中,才能達到減少肌肉流失的發生並刺激肌肉的合成。蛋白質含有的胺基酸種類中,主要幫助肌肉合成的為白胺酸,於人體消化代謝後會生成HMB,可刺激肌肉合成、降低蛋白質的分解進而幫助恢復活動力。

        HMB雖然也廣泛存於天然食物(如柑橘類水果、花椰菜、豆科植物及魚類⋯⋯等等)中,但其成分占比非常低,對於老年族群而言,因味覺遲鈍、咀嚼及消化功能逐漸退化⋯⋯等等多重因素下,每日要攝取到足量的蛋白質其實並不容易,因此,致力於創新開發保健素材的美國知名生技大廠以科學及臨床分析研究為基礎,用獨家技術開發出能促進肌肉合成的核心成分3-羥基-3-甲基丁酸鈣(Calcium-3-Hydroxy-3-MethylButyrate Monohydrate),簡稱HMB-Ca。此生技大廠是目前世界最大的HMB-Ca生產者,也是許多國際品牌指定合作廠商,為了方便儲存及使用,讓HMB以鈣鹽的方式存在,相關的研究也顯示每日補充3公克的HMBCa即能達到增強力量的效果(相當於攝取約60公克的白胺酸/ 600公克的蛋白質),希望能協助特定族群以少量的HMB-Ca攝取到足量的白胺酸進而提升肌肉合成的效益。

HMB-Ca的功效評估—臨床實驗

        HMB-Ca促進肌肉合成及減少肌肉流失的功效對於老年族群來說是一大福音,尤其是長期行動不便需要臥床的老人,由美國生技大廠在2013年發表的一篇文獻中(圖二),由實驗結論可以發現HMB可有效改善臥床者的肌肉合成及減少流失。

圖二、HMB改善臥床者肌肉流失

        實驗中給予臥床的老人每天補充3公克的HMB-Ca,經過10天的時間,發現HMB-Ca組老人瘦體組織減少的重量明顯少於安慰劑組的老人,若是讓臥床的老人再搭配上復健運動並每天食用3公克的HMB-Ca,於10天後可以發現食用HMB-Ca組的老人瘦體組織增加的重量明顯增加,安慰劑組甚至有些微的減少瘦體組織。

        而老年肌肉流失除了造成活動力下降外,也相對容易引起脂肪堆積而造成肥胖,繼而引發其他併發症如心血管疾病⋯⋯等等,美國生技大廠於2015年發表的另一篇文獻中的實驗結果發現HMB也可以有效減少脂肪組織。

        實驗中針對48名的男性,年齡平均是72歲,將其分為每天食用3公克的HMB-Ca組及安慰劑組,進行1周3次的阻力訓練,共為期12周,結果可以發現食用HMB-Ca組男性的腹部脂肪量有顯著的下降,因此HMB-Ca可以有效降低肌肉流失及促進肌肉合成以外,也可以有效減少脂肪量。

        目前經多項臨床研究證實,HMB-Ca可做為防治肌少症的有效手段,補充HMB-Ca除了有助於刺激肌肉合成,也能有效防治老年人因長期臥床或住院導致的瘦體組織減少。

HMB-Ca目前應用及未來發展

        因台灣現行法規的關係,HMB-Ca目前僅能使用於特殊營養食品當中,而HMB-Ca除了改善老年人的肌肉流失之外,針對現在發展迅速的運動營養產品市場及對於體態管理有要求或是瘦身的族群都會是非常適合的應用方向。

        在歐美國家、日本、韓國及中國⋯⋯等等,對HMB-Ca的應用除了老年營養以外已經普及於各式食品、飲料類、乳品、健康食品⋯⋯等等,期許未來台灣的法規能夠放寬HMB-Ca的使用限制,能應用於更多元的食品項目中,讓民眾有更多選擇。

參考文獻

  1. Robert R Wolfe.Am J Clin Nutr.2006;84(3):475-82
  2. Nutr Metab 2008;5:1
  3.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0;32:2109-2015
  4. J Appl Physiol 1996;81:2095-2014
  5. Clin Nutr 2013;32(5):704-12
  6. Exp Gerontol.2015;64:33-34